【暑期“三下乡”】安徽工程大学“红手印·新青年队”参加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“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” 实践活动
发布人:苑雨露 发布时间:2025-07-30   浏览次数:10

7 月 21 日至 25 日,安徽工程大学“红手印·新青年队”赴凤阳县小岗村开展 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“传承小岗精神 助力乡村振兴” 实践活动,通过与当地模范人物交流、深入产业基地调研等方式,探寻小岗精神的时代内涵。

在大包干纪念馆,队员们驻足于“生死契约” 展柜前,上面的红手印见证了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村民敢闯敢试的决心。与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、严金昌交谈时,两位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包干精神的核心:在绝境中为群众谋出路的担当,以及不坐等政策、主动闯出好日子的信念。

实地走访中,队员们走进沈浩纪念馆,从一件件实物中感受这位基层干部扎根小岗的奉献精神。严金昌老人的一句“沈书记不是来‘镀金’的,是真把自己当小岗人”,让队员们对基层工作的真谛有了更深的理解。随后,队员们走进田野参与劳动实践,在与群众同劳动的过程中,切实体会到 “接地气才能有底气” 的深意。

队员们走访了小岗村的特色产业,从盼盼食品的规模化生产车间到匠心葡萄园的田间地头,从创意十足的稻田画到热闹的电商直播基地,处处都能看到小岗人延续“敢闯敢试” 基因的生动实践。这些不同形态的产业,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推动着乡村振兴。

期间,队员们采访了种粮大户程夕兵,了解到小岗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:从大包干实现温饱,到拖拉机普及,再到大型机械应用,如今已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。程夕兵的农事合作社为村民提供“耕种管收销” 全产业链帮助,先进设备显著提升了农田亩产量。队员们还与雷松林博士深度交流,知晓了小岗村在培训产业、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及人才需求等情况。

红手印·新青年队深入挖掘了大包干精神内核,从与大包干带头人的交谈、对大包干纪念馆 “生死契约” 及相关作品的感悟中,领会到其敢为人先、求真务实等精神;也扎根基层劳动实践,学习沈浩同志的奉献精神,体会到基层工作需 “把心交给群众”;还了解了小岗村当地产业的发展,看到改革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;同时开展团队特色课题调查,知晓了小岗村农业现代化进程、发展方向及面临的挑战等。

 

/图:苑雨露,团队成员,编辑:苑雨露,预审:李文江,审核:任家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