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8月21日,智科242班“鱼灯逐浪 非遗薪传”实践团队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汪满田村开展主题实践活动,正式开启与非遗鱼灯的深度对话之旅。
汪满田村素有“鱼灯之乡”的美誉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鱼灯的重要发源地,其鱼灯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明代。当地匠人秉承传统工艺,以竹篾为骨、彩纸为衣,历经编、扎、糊、绘等十余道精细工序,匠心独运,赋予鱼灯以鲜活的生命力。每一盏鱼灯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,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富足安康生活的美好祈愿。
在为期三天的沉浸式学习与实践中,团队成员收获显著。首日,同学们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,系统学习了鱼灯制作的工艺流程。从骨架扎制、彩纸剪贴,到鱼身描绘与着色,匠人逐步示范、细致讲解,使成员对鱼灯制作形成了初步而系统的认知。大家体会到,每一步操作皆如构筑艺术整体不可或缺的环节,为基础成果奠定了扎实根基。
活动第二天,团队成员参观了鱼灯工坊,近距离接触了在活动期间使用的大鱼灯,认真聆听关于鱼灯由来及其意义的讲解,深入了解了这一非遗技艺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文化的大门,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最后一天,实践进入深化阶段。团队成员进一步参与到鱼灯制作的核心环节——框架搭建与彩绘中。在匠人指导下,同学们积极动手、认真实操,将前日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,进一步提升了制作技能与文化理解力。
此次“鱼灯逐浪 非遗薪传”实践活动,不仅拓宽了团队成员对非遗鱼灯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的认知,更增强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责任感。学校表示,今后将继续推动此类实践活动的开展,为更多学生提供接触非遗、体验传统工艺的机会,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延续。
(文/图:张璐、汪余双等;编辑:苑雨露,预审:李文江,审核:任家钱)